表2 前牙反合的鉴别诊断
对于非骨性的前牙反合,在早期无论采用何种矫正方法,通常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轻中度骨性前牙反合,可以考虑采用前方牵引进行早期干预,对于严重的骨性前牙反合则建议观察一段时间,对其生长发育进行一个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早期干预。有研究者提出GTRV分析法(growth treatment response vector analysis)来评估下颌的生长发育和早期矫正的预后3,具体方法(见图25)是:将患者生长发育一个阶段前后(T1~T2)的头颅侧位片进行颅底重叠,以T1的合平面为基准,分别测量上颌在矢状向的生长量(即观察阶段前后A点在T1的合平面的投影的距离)和下颌矢状向的生长量(即观察阶段前后B点在T1的合平面的投影的距离),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即GTRV,正常合的GTRV为0.77,如果GTRV大于0.49±0.14,早期治疗通常可以取得成功,若小于此值,早期矫正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上颌矫形开展的时机 上颌发育不足在骨性III类错合患者中非常多见,除了矢状向上上颌后缩外,上颌宽度也常常因发育不足出现上颌牙弓狭窄,甚至出现后牙反合。因此,常常需要对上颌进行矫形开展,打开腭中缝。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对III类患者进行前方牵引的同时对上颌进行矫形开展,更有助于促进上颌的发育。 Baccetti4比较了两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的患者的长期疗效(至少5年),一组患者处于Cs1~3阶段,即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另一组处于Cs4~6阶段,即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发育高峰期前扩弓的基骨宽度的增加更显著。学者们通常建议在替牙早期进行上颌的矫形开展,且最好采用固定的腭开展装置。 四、前方牵引的时机 临床实践证实,在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早期,前方牵引都是有效的。但在乳牙期或替牙早期开始前方牵引治疗可以使上颌获得更多矢状向的生长。有研究证实5,在CS1期进行前方牵引,上颌基骨矢状向的生长量与未经治疗的III类错合患者相比,平均要多出2mm同时,下颌矢状向的生长量较对照减小平均3.5mm;而在CS3期进行前方牵引,上颌基骨矢状向的生长量与未经治疗的III类错合患者相比没有差别,但下颌矢状向的生长量较对照减小平均4.5mm。也就是说在青春生长迸发期进行前方牵引,对于上颌的生长几乎没有促进作用,其矫正疗效主要体现在抑制下颌生长或改变下颌的生长方向。(图26) 图27~33所示的病例为一青春生长迸发期前进行前方牵引的前牙反合病例,从其前方牵引矫正前后的头影测量重叠图,可以看出青春生长迸发期前进行前方牵引可以促进上颌的矢状向生长,同时也可改变下颌的生长方向。 一般认为,前方牵引的最佳时机是在上切牙刚刚萌出后。 (五)下颌发育过度颏兜治疗的长期疗效 下颌发育过度是骨性III类错合最主要的病因。许多正畸医生都希望利用颏兜来抑制下颌的生长发育。 日本学者的研究发现,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应用颏兜治疗在短期内的确可以起到明显的矫形效果,其作用机制在于一方面颏兜可以抑制下颌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颏兜也改变了下颌的生长方向,使其向下后生长。但是,对于下颌发育过度颏兜治疗的长期疗效的研究却令人沮丧。Sugawara6 在患儿7岁时开始戴用颏兜,平均戴用了5年,观察患儿7岁、11岁、14岁、17岁颌骨生长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颏兜治疗最初的2到3年对下颌骨的生长抑制比较明显,随后下颌骨的生长有回复原来生长型的态势,停止颏兜治疗后,下颌又会出现明显的快速生长。(图34)因此,学者们认为不要期望借助颏兜来抑制基因决定的下颌应有的生长量,颏兜并不适用于重度的骨性III类错合,但是可以用于轻中度的骨性III类前牙反合的早期干预。 1、Alexander AEZ, McNamara JA, Franchi, L, et al. Semilongitudinal cephalometric study of craniofacial growth in untreated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135(6): 700.e1-700.e14. 2、Baccetti T, Franchi L, McNamara JA. Growth in the untreated Class III subject. Semin Orthod. 2007, 13(3):130-142. 3、Ngan P. Early timely Orthodontic treatment. Semin Orthod.2005, 11(3):140–145. 4、Baccetti T, Franchi L, Cameron CG, et al. Treatment timing for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Angle Orthod. 2001, 71(5): 343–350. 5、Franchi L, Baccetti T, McNamara JA Jr. Post-pubertal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timing for maxillary expansion and protraction therapy followed by fixed appliance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4, 126(5 ): 555-568. 6、Sugawara J, Asano T, Endo N,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chincap therapy on skeletal profile in mandibular prognathism,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0, 98(2):127–133.
|
Archiver|口腔正畸疗效评价标准推广网 ( 京ICP备110359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93号 )
GMT+8, 2025-5-10 08:56 , Processed in 0.0427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